AI浪潮下华尔街动态:金融巨头如何布局人工智能版图

2025年,华尔街的AI从“小范围试点”进入“规模化落地”:高盛启动面向全员的生成式AI助手;摩根士丹利把OpenAI能力嵌入财富顾问工作流;摩根大通在投资者日披露约180亿美元年度技术开支并称AI/ML带来显著增值;花旗在财富与工程体系大面积铺开“代理型AI”;美银宣告虚拟助手 Erica 十年累计完成30亿次交互;黑石(BlackRock)让 Aladdin Copilot 的生成式AI工具全面服务买方客户。这些动作共同指向——以“研究与顾问增强、代码与运营提效、风控与合规助力”为核心的AI版图正在成形。

华尔街六大“样板工程”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从顾问助手到研究检索一体化

摩根士丹利与 OpenAI 的合作将AI嵌入财富顾问日常:基于企业评测框架的顾问助手、自动纪要与后续行动生成(Debrief),以及面向投行/销售与研究团队的 AskResearchGPT,统一在“AI @ Morgan Stanley”套件下迭代。

高盛(Goldman Sachs):内生平台与“全员级”助手

2025年6月,高盛面向全公司推出生成式AI助手 GS AI Assistant(约一万人已在用),在文档摘要、内容撰写与数据分析等任务上“广覆盖”;此前其首个GenAI工具率先用于代码生成,逐步辐射至更广场景。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技术投入与AI/ML产出

摩根大通在2025年投资者日披露:当年技术与产品相关支出约180亿美元、其中技术约74亿美元,并强调AI/ML在2024年带来35%价值增幅,客服自助率提升与运营效率改善可量化验证。

花旗(Citi):从财富顾问到工程“代理型AI”

花旗在2025年8月宣布两套自研AI财富平台落地;同时将“代理型AI”推广至4万开发者(选用Cognition“Devin”等),并任命前IBM高管为全行AI负责人,凸显“自建+引入”的并行策略。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零售AI的“长坡厚雪”

美银CTIO在2025年4月的声明称,规模化AI正在提升员工效率与客户服务;同年8月,虚拟助手 Erica 宣布自2018年推出以来累计交互突破30亿次,显示零售银行AI的长期复利效应。

黑石(BlackRock):买方的Copilot与平台化输出

Aladdin Copilot 将生成式AI作为“阿拉丁”平台的中枢胶水,帮助投研/交易/运营用户跨数据源即时检索与决策;黑石同时在系统化投资与主题研究中持续公开AI应用范式。

生态支点:数据终端与行业大模型

Bloomberg 在2023年发布金融域专用LLM——BloombergGPT;2025年起,终端侧持续上线自然语言检索与GenAI摘要等功能,定位为分析师的“研究加速器”(同时行业亦关注其训练数据与版权合规议题)。

用例地图:三条主线、九大场景

  1. 顾问与前台增效
    面向财富顾问/投顾的“检索—摘要—合规模板—行动清单”流水线(MS Debrief、GS AI Assistant),以及终端侧的自然语义研究检索。
  2. 中台与IT效率
    代码生成/重构、补丁自动化、知识库问答、流程自动化(Citi面向4万开发者的“代理型AI”)。
  3. 风控与合规支撑
    KYC/交易监测/欺诈检测中的ML已成标配;同时监管自上而下强调“模型治理与生成式AI沟通规范”,FINRA在2025年监管年报中专章提示GenAI风险与有效实践。

监管与治理:2025年的“硬约束”与“软框架”

  • SEC方向变化:2025年6月,美国证监会正式撤回若干历史提案,其中包括围绕“预测性数据分析冲突”的议题,意味着后续若推进需重启新提案流程。合规团队应持续跟踪而非误判“已落地”。
  • 自律与最佳实践:FINRA在2024–2025连发报告/通告,明确生成式AI的沟通留痕、监督审阅与零售沟通“如实说明AI使用方式”的要求。
  • 模型风险治理:联储/货监(SR 11-7)与OCC《模型风险管理手册》仍是银行AI/ML的“地基”;NIST《AI风险管理框架》(AI RMF 1.0)成为跨行业采纳的软标准。
  • 新型风险:FINRA与买方研究均提示,GenAI扩大诈骗与深度伪造的可获得性,需在身份验证、客服与外部沟通环节叠加“AI原生”防护。

资本与生态:投融资与外部合作

  • 投向“顾问增能”的AI初创:高盛资产管理与花旗创投2025年共同投资财务规划AI初创 Conquest,意在用AI工具提升顾问生产力,定位“人机协同”。
  • 平台化输出:黑石持续将 Aladdin + Copilot 面向机构客户开放;Bloomberg 将GenAI检索与摘要推向终端用户,成为“行业底座”的一环。

组织与人才:从“试点团队”到“全行中枢”

  • 中心化的AI卓越中心:多家券商/银行建立“AI CoE”统一准入评测、数据接入、提示工程与安全基线,FINRA亦观察到大型机构内部的“共享能力中心”。
  • 高层与专职负责人:花旗新设“AI负责人”并从IBM引入,直接向COO与CTO体系汇报,反映顶层设计的重要性。
  • 预算与回报挂钩:摩根大通披露技术投入与AI/ML“可测量增值”,为跨部门扩张提供“财务语言”。

风险清单:合规、数据与伦理的“三道线”

  1. 数据治理:专有研究与客户数据接入LLM前需完成最小权限、脱敏/合成、用途限定与留痕审计。NIST AI RMF提供可操作框架。
  2. 模型风险:对话式/代理型系统纳入SR 11-7治理闭环:开发—验证—监控—变更管理;对“模型边界漂移”与越权工具调用设硬阈值。
  3. 对外沟通:生成式内容的监督、留档与客户披露要满足FINRA零售沟通与记录保存要求。

给金融机构的落地清单(可直接套用)

  1. 三层AI架构:底座(私有/托管模型与向量检索)—中台(数据/权限/评测)—前台(顾问助手、研究检索、代码/运营代理);以“灰度场景”逐步放量。
  2. 统一评测与门禁:仿照摩根士丹利的企业级评测框架,为每个用例设定“保密/准确/可追溯”阈值与A/B守门指标。
  3. 安全与合规嵌入:将FINRA建议的生成式AI沟通审阅、留痕与适当性披露内化到流程与工具层。
  4. 人机协同设计:高频任务自动化、关键判断“人类在环”;在财富顾问/研究/合规三条线优先落地。
  5. 投资与生态:既做自研,也积极布局产业链(如顾问与研究工具初创),对标“战略协同+财务回报”。

常见问答(FAQ)

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谁走得更快
高盛在“面向全员”的内部助手推广节奏更快;摩根士丹利在财富顾问工作流打磨最深;花旗在财富与工程两端齐发,并引入“代理型AI”推进代码与流程自动化。

买方机构如何对接
黑石的 Aladdin Copilot 已面向阿拉丁客户开放,可在投研与运营链路上即时调用;同时可结合Bloomberg终端的新一代自然语义检索。

合规压力是否缓和
SEC在2025年撤回多项旧提案(含“预测性数据分析冲突”项),但FINRA对生成式AI的监督与“有效实践”仍在加强,机构仍须以SR 11-7与NIST AI RMF做“硬软兼施”的治理。

零售侧的最佳实证是谁
美银Erica以十年30亿次交互证明“窄域+强流程”的复利价值,但其并非全部采用生成式大模型,侧重规则/传统NLU增强的可控性。

结语

华尔街的AI竞争已从“模型比拼”转向“数据与流程的工程化”:谁能在合规轨道内,把专有数据与前线工作流深度融合,谁就能拿到更稳的效率红利与客户体验优势。下一阶段,看点在“代理型AI”的可控放量与跨系统协同,以及在SEC/FINRA与全球监管持续演进下的“合规即产品”能力构建。

参考与延伸阅读(节选)

  • 高盛全员级生成式AI助手与早期代码工具。
  • 摩根士丹利与OpenAI合作、Debrief与AskResearchGPT。
  • 摩根大通2025投资者日(技术预算、AI/ML增值)。
  • 花旗财富AI平台、代理型AI与高层任命。
  • 美银AI规模化与Erica三十亿次交互。
  • 黑石 Aladdin Copilot 与AI主题研究。
  • BloombergGPT与终端GenAI检索。
  • 监管与治理:SEC、FINRA、SR-11-7、NIST AI RMF。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