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 Coin Stories 节目采访时,Michael Saylor 表示,比特币波动性下降能让“巨型机构”更安心地入场、加大头寸,但市场因此“会变得更无聊”,让靠价格剧烈波动获得“肾上腺素”的人失望。这是“成长阶段”的自然现象,波动“被挤出”反而是成熟的信号。
数据面:波动性确实在下台阶
多家独立数据源在 2024–2025 年观察到 BTC 的历史/实现与隐含波动率总体走低:
- Kaiko 指出 30 日实现波动率多次处于 25%–40% 区间,显著低于近年均值,并将重要拐点与 2024 年 1 月现货比特币 ETF 上线联系在一起。
- 2025 年内多次出现“90 日波动率与交易量处于多年低位”的评估,显示长期波动压缩仍在延续。
- Bloomberg 与 Deribit 的期权跟踪亦多次记录隐含波动率降至两年低位附近。
- Fidelity Digital Assets 曾对比称,2023 年 10 月以 90 日实现波动率计,BTC 一度“比标普 500 中的 92 只成分股还稳”。这不是常态,但说明“高波动=永远正确”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
为何“降波”利好机构:风险预算与合规门槛更容易过
- 风险与配置模型更友好。波动率下降意味着更低的 VaR/跟踪误差,有利于进入养老金、捐赠基金、家族办公室的风险预算池;ETF 包装降低了托管与运营复杂度。2024 年起现货比特币 ETF 的规模与净流入为机构化提供载体(如 IBIT),强化了“低波动—可配置”的正反馈。
- 价格形成更深更稳。Kaiko 将“ETF 上线—波动回落—流动性结构升级”串成一条链:自 ETF 落地后,30 日实现波动率再未回到早年极端水平,市场“成熟化”迹象增强。
- 公司与财政司更敢持币在账。路透 Breakingviews 指出:当波动性下行,依赖“大波动”的融资/交易模式将受挤压,但这同样意味着更“有效率”的市场,对传统机构而言是加分项。
为何会“让寻求刺激的人失望”:投机工具的报酬被压薄
- 隐含波动率低→期权权利金变薄。Deribit 的周报显示,2025 年多段时间 BTC ATM 隐含波动处于 30%–40% 的较低区间,短端隐波几度刷新低位。隐波走低意味着“买波动”的期权策略(如买跨/买宽)回报—风险比较差。
- 资金费率与价差机会收敛。隐波与现货波动收敛时,永续合约的资金费率峰值往往回落,杠杆“躺赚”与极端反复扫单的空间被压缩。
- “靠剧烈波动讲故事”的商业模式被挑战。路透评论称,当波动下行,以“波动套利—转可转债—放大敞口”为核心的某些加密企业逻辑受到考验;对“刺激党”,这意味着行情更像大类资产,少了“暴富叙事”的戏剧性。
反驳与边界:波动不是单向消失,而是“平均值下移、事件性抬头”
- 低波动并不等于没有波动。Kaiko、CoinDesk 与 Deribit 的多份跟踪均显示:在宏观或政策突发下,短端隐波仍会快速上跳,只是长期均值下移。换言之,是“更像成熟资产的波动聚类”。
- “无聊期”后的再定价依旧可能很猛。历史上多次在长时间压波之后出现方向性突破,投资者应避免把“短期平静”误解为“永久平静”。
投资者画像下的“应对清单”
面向机构/长期配置者
- 用 ETF/托管方案降低运营摩擦,并将 BTC 纳入多资产组合的风险预算与再平衡框架;将 30/60/90 日波动指标纳入 IC 报表。
- 用“目标波动—降权/升权”机制管理头寸,避免因短端事件性波动过度止损。
面向追求刺激的主动交易者
- 接受“权利金变薄”的现实:在低隐波阶段更重视择时与仓位效率,避免在低 IV 环境里盲目“买波动”。参考期权微笑/偏斜变化做结构化策略,而非简单买跨。
- 警惕“为找波动而加杠杆”的冲动;事件性抬波发生时,谨防资金费率与强平链路叠加冲击。
面向普通长期持有者(HODL)
- “无聊”是成熟的特征之一。波动率下降常伴随所有权更分散、机构占比上行与成交更有序,这有利于把 BTC 作为长期资产纳入家庭资产负债表。
方法论延伸:如何“量化感受”这次降波
- 跟踪 30/60/90 日实现波动率与 Deribit DVOL/ATM 隐波,观察“隐含—实现”剪刀差与回归。
- 结合 ETF 净流入、AUM 与交易量,评估“持有者结构变化—波动—流动性”的联动。FT 与第三方数据面板可提供年度流入与份额数据参考。
结论
Saylor 的判断并不矛盾:更低的波动性降低了“门槛恐惧”,让大体量、受合规约束的资金更容易入场;与此同时,它确实削弱了“靠戏剧性波动”谋利的短线体验。对机构,这是资产成熟化的回报;对“刺激党”,则是需要换打法的提醒。真正重要的,是把波动当作可以度量与管理的风险因子,而非“神话或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