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现套利的核心是同时在现货与期货市场建立方向相反的头寸,利用两者的定价关系与期限收敛来获取稳定回报或对冲价格波动。关键概念包括基差、远期曲线形态(期货升水与贴水)、公平价值定价、对冲比率与基差风险。理解这些概念,能把“现货暴露”转化为“可控风险”,并在不同市场环境中选择现金—套保或反向套保路径。
一、基差与远期曲线:机会从哪里来
基差是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差,常用记号为基差=F−S;基差的正负取决于市场处于升水(contango)还是贴水(backwardation)。升水意味着期货价高于现货价,贴水则相反。到期时,两者在交割机制下应收敛,因此“基差变化”构成套利或对冲的来源。
指数期货的理论公平价值通常由“现货×持有成本(利率、红利等)—红利”决定,因此利率与分红会影响远期曲线的形态与基差。
二、两种典型结构:现金—套保与反向套保
现金—套保(cash-and-carry)在升水市场中常见:买入现货、融资本金并同时卖出相同到期的期货,持有到期交割或平仓,赚取“期货溢价—持有成本”的差额。反向套保(reverse cash-and-carry)适用于贴水:卖出现货或做空可交割标的,同时买入期货直至到期收敛。实务中,债券与大宗商品的现金—期货基差交易往往以“隐含回购利率”或年化基差来评估是否具备无套利空间。
对于永续合约,因无到期日,交易所通过“资金费率”机制让合约价格锚定现货。若资金费为正,做空永续、买入现货可获得周期性净流入;反之则相反。该机制与传统期现基差的经济含义相近,但以周期结算的费用替代了固定到期的收敛路径。
三、用期货对冲现货:从原则到步骤
对冲的目标是把现货头寸的价格波动转化为基差波动。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择相关度高、流动性好的期货合约(到期日应覆盖你的风险敞口期间)。第二步,计算对冲比率并据此确定合约张数。第三步,建立反向期货头寸并设置保证金、止损与展期规则。第四步,持续监测基差、相关性与成交成本。
最小方差对冲比率常用的近似公式为 h*≈ρ·(σS/σF),也可通过回归法得到 h*=Cov(ΔS,ΔF)/Var(ΔF)。这一“最小方差”思想来自经典对冲文献与从业资格教材,可在跨品种或相关度不足时显著降低残余波动。
四、如何量化“值不值得做”:基差与年化回报
判定一笔期现交易是否“划算”,常见做法是把当前基差换算成年化收益,与融资成本、库存成本或资金费对比。示例性的近似公式为年化基差回报≈[(F−S)/S]×(365/到期天数)。在国债期货的现金—期货基差交易中,研究也常以“做空期货、买入最便宜可交割券并滚动回购”的年化回报来衡量机会大小。
五、期现对冲的主要风险
基差风险指现货与期货的价格并非完全同步,导致对冲不完全。该风险由相关度、到期错配、交割篮子差异、便利收益与库存成本等因素驱动。理解并量化基差风险,是评估对冲有效性的核心。
除基差外,还需关注交易与执行风险(滑点、手续费)、融资与回购利率波动、保证金与追加保证金风险、做空与借券可得性,以及在永续合约场景下的资金费率方向与波动。监管口径下,对冲应当“经济上适当,且与经营风险相匹配”,这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关于“真实套期保值”的定义一致。
六、不同市场与合约的要点差异
大宗商品与实物交割品种中,升贴水与便利收益决定基差行为;理解库存成本与交割条款有助于把握曲线变化。
利率与国债期货的期现交易,需要跟踪“最便宜可交割券”“转换因子”与回购利率;市场常用“长基差/短基差”表述方向。
股指期货对冲股票组合时,公平价值模型将利率与红利计入持有成本;对冲比率除最小方差方法外,也可用“目标β”法换算合约张数。
加密资产使用永续合约时,资金费是对冲盈亏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期结算与交易所规则需重点核对。
七、期现套利与“基差交易”:从对冲到收益
当期货相对现货“过贵”时,做空期货并买入现货,持有至到期收敛,目标是赚取“溢价—持有成本”;反向则在贴水环境下进行。这类“基差交易”在债券、商品与数字资产市场均有成熟范式,并以“隐含回购”“年化基差”等指标进行机会筛查与风险定价。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理论上现金—套保可以在严格条件下趋近“无风险”,但在现实市场中,融资利率、交割细节与流动性约束都会让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八、实操清单:把原则落到交易
合约选择:优先选择成交活跃、深度足够、期限匹配的期货合约,并确认交割或展期规则。
对冲规模:按最小方差对冲比率或目标β换算需要的合约张数,并考虑合约乘数与名义价值。
成本核算:在年化基差回报中扣除融资、借券、手续费、滑点与资金费,保留安全垫。
风控与合规:设置保证金占比、回撤与基差阈值,符合套期保值的经济适当性;定期复核基差与相关度。
监控与复盘:跟踪远期曲线形态(升贴水转换)、分红与利率变化、回购市场与资金费走向,必要时调整对冲或展期。
常见误区与修正
把“价格方向风险”完全等同为“零风险”,忽略基差风险与执行成本,会导致对冲效果打折。
只看名义基差不做年化与成本对比,容易高估机会质量。
股指对冲不考虑红利与持仓β,可能出现显著残差暴露。
在永续合约场景忽视资金费的双向波动,会让期现“锁利”变成浮亏。
结语
期现套利与期货对冲并非“押方向”,而是基于定价关系与期限收敛的工程化管理:用期货把现货的价格波动换成可度量、可管理的基差波动,在严格的成本与风控框架下寻找稳定回报。理解远期曲线、持有成本、公平价值、对冲比率与资金费,才能把策略从账面推到实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