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涨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赚到却没拿到”
行情好时,“让利润奔跑”并没有错,但“永不兑现”的代价往往是被一次急跌吞掉数周甚至数月的浮盈。理性的做法,是在上涨过程中按规则把一部分收益换成稳定币,用于锁定阶段性成果、预留回撤弹药与缴纳税务的准备金。本文不讨论“猜顶”,而是给出可验证、可复用的锁盈触发器与执行SOP。
一、四类“锁盈触发器”:把情绪交给数据
1)链上“利润实现”升温:SOPR / MVRV 等于“市场在兑现”
当链上指标显示更多筹码以盈利价格被花费(SOPR>1 且上升),或整体未实现利润倍数升高(MVRV抬升至历史高分位),通常意味着更高的兑现动机与抛压风险增大。此时把部分浮盈兑换为稳定币,是“跟着市场行为走”的理智选择。Glassnode 对 SOPR 与 MVRV 的定义与用法可作为参考与监控面板起点。
2)衍生品拥挤:资金费与期货基差“过热”
永续合约的资金费反映多空拥挤度;当资金费显著为正且连续走高,往往意味着多头拥挤、回撤时更易触发去杠杆链条。此类环境下,分批换稳更能把纸面利润落袋。资金费机制与含义可见 Binance Academy 词条;期货基差(年化现货-期货价差)异常抬升,同样提示杠杆乐观情绪高涨。
顺带一提,当ETF热、宏观预期或事件行情驱动上涨时,Kaiko 等数据方曾多次记录到资金费与衍生品热度抬升的阶段性过热与随后波动的联动关系,作为“环境层”证据可并表监控。
3)流动性与滑点恶化:订单簿“变脆”
上涨后半段常见现象是“成交量还在、但簿内真深度变薄”。Kaiko 的多篇研究指出,市场深度是比成交量更前瞻的流动性刻画;事件窗口前后,100k 美元级别订单的滑点上升更明显,成交冲击成本加大。这时若仍以吃单形式快速加仓或大额减仓,容易被滑点“吃掉”策略边际。把部分利润先换成稳定币,并用 TWAP 切片执行,是更可预期的路径。
4)政策/合规与“外生”事件:不确定性就是风险资产的敌人
稳定币监管与行业事件会阶段性改变交易生态与资金定价。欧盟 MiCA 的稳定币条款自 2024-06-30 起分步生效,监管口径趋严;BIS 亦持续提醒稳定币的结构性脆弱与潜在金融稳定风险。遇到监管落地、重大审计/诉讼披露、巨额解锁等事件窗口,提前按计划把部分利润放进稳定币,是“先活下去”的策略。
二、换成“哪一种稳”?稳定币的选择与风险分层
1)优先法币抵押型,远离算法型
历史已反复证明算法型稳定币的脆弱性(TerraUSD 在 2022 年的崩盘就是典型案例)。法币抵押型(以短期美债/现金/回购等为储备)透明度更高、抗冲击能力更强。
2)USDC、USDT 的储备与披露差异
USDC 由 Circle 发行,披露强调短债与现金储备,并定期发布审验报表;USDT 披露其对美国国债的直接与间接持有规模较大,但也多次被官方与国际机构要求提升透明度与治理标准。无论选择哪一种,建议分散持有、分散托管、并关注最新披露。
3)稳定币也会“脱锚”
即便是合规度较高的法币抵押型,极端情形下也可能短时脱锚。2023 年 3 月,受 SVB 事件影响,USDC 一度跌至 0.87 美元后再恢复,这提醒我们不要把稳定币等同“无风险”。仓位与托管设计必须预留冗余。
4)监管与系统性视角
BIS、IMF 等机构对稳定币的宏观影响与风险有持续研究,核心观点是:规模越大,潜在的传导与挤兑风险越值得重视。MiCA 等框架正在提升披露与治理门槛,但对个人投资者而言,风险管理仍应以“分散”“自托管”“可快速赎回”为核心。
三、把“锁盈”写进系统:从规则到执行的完整SOP
步骤 A:定义“何时换稳”的量化阈值
- 利润实现阈值
当 SOPR 连续多日>1 且升势加速,或 MVRV 进入自身历史高分位区间时,触发本周/本月的锁盈动作。可采用分位数策略(例如 SOPR、MVRV 均达到过去两年 80% 分位)。 - 衍生品拥挤阈值
当主流永续资金费显著为正并持续两个结算周期,或三月期年化基差快速抬升至高分位,触发锁盈。资金费与基差的监控口径建议统一,避免跨平台口径差异。 - 流动性风险阈值
监控 0.1%/1% 市场深度与 100k 美元订单滑点分位;当深度跌破近 60 日中位数的 60%,或滑点升至 80% 分位以上时,进入“守成模式”(提高锁盈比例、放缓新建仓)。 - 事件窗口阈值
在重要宏观/监管/链上大额解锁前,设置 T−24h 的预备锁盈动作;对稳定币自身的重大披露或审计公告,也应作为观察点。
步骤 B:金额与频率的结构化
- 阶梯锁盈
以“浮盈百分比 × 分层比例”设计:例如累计浮盈达到 25%/40%/60% 时,分别把总持仓的 10%/10%/15% 兑换为稳定币;若指标回落则停止下一层。 - 定投式锁盈
把锁盈做成“反向定投”:每周固定将账户权益的 1%–2% 结转为稳定币,遇到触发器时加锁一档,平时维持基础速率。 - 账户级预算
为全年“稳定币备付金”设定目标占比(如 10%–30%),用于回撤加仓、税款准备与运营开支,避免“到用钱时才被动卖币”。
步骤 C:执行细节,尽量机器化
- 交易路径
优先在深度好的交易对使用 TWAP 切片,减小一次性冲击与滑点;避开资金费结算点与高频事件窗口的瞬时流动性枯竭时段。 - 托管与分散
将稳定币分散在多家合规平台与自托管钱包,热/冷钱包按用途分层;对企业/基金账户,建立多签/权限分级。 - 报表与凭证
每次锁盈生成流水与税务凭证;月度汇总“锁盈—再投入—费用—净贡献”的闭环表,避免“看得到利润拿不到净值”。
四、“稳”的去处:只放在钱包里,还是赚点低风险利息?
在加密生态中,稳定币的用途从“避险现金”到“抵押与结算资产”不一而足。若希望兼顾安全与低风险收益,当前有两条思路:
1)合规、机构级的“链上美元资产基金”(如由传统资管发行、以国债/回购为底层的代币化基金)。以 BlackRock 的 BUIDL 为例,面向合格投资者、每日分红、底层为短期国债与回购,这类产品定位更接近“链上钱市基金”,但进入门槛与KYC限制较高。
2)以稳定币为抵押的低风险借贷/理财,需要严格评估对手方、合约与清算风控,避免“追求几个点的收益,换来尾部风险”。若无足够风控与监控能力,建议把“稳”的主要目标放在可赎回与可迁移,而非收益最大化。
附带背景:稳定币发行方的巨额短债/回购头寸,也在推动美债需求,这一结构性变化在传统金融圈已有讨论,但其本身也意味着“监管与透明度要求持续走高”。
五、稳定币不是“无风险资产”:三条底线
1)永远承认脱锚的可能
USDC 在 2023 年 3 月曾短时跌至 0.87 美元;算法稳定币的历史崩塌更不必赘述。任何“把稳当成国债”的错觉,都会在黑天鹅时付出代价。
2)关注储备披露与合规进展
定期查看发行方的储备与审验报告,尤其是资产构成、流动性与赎回安排。USDT 与 USDC 均发布定期披露,可据此更新你的“托管白名单”。
3)监管变化可能改变规则
MiCA 的分步生效与各国针对稳定币的本地化规则,都会影响发行、赎回与使用场景;BIS、IMF 的研究也反复提醒其系统性外溢风险。策略层面要给“合规摩擦”留出余量。
六、可直接落地的“锁盈SOP”范例
目标对象:做趋势/网格/波动率策略的中长期账户
监控面板
1)链上:SOPR、MVRV 的 2 年滚动分位 + LTH/STH 贡献拆分(Glassnode 面板)
2)衍生品:主流交易所永续资金费 + 三月期基差(Coin Metrics / 交易所数据)
3)微结构:0.1%/1% 市场深度与 100k 美元滑点分位(Kaiko)
4)合规与事件:MiCA、发行方披露/审验时间表、重大链上解锁日历
触发与配方
A)当 SOPR、MVRV 同时≥80% 分位 → 锁盈 10% 总仓
B)当 8 小时资金费连续两个周期处于各自 80% 分位以上,或三月期基差年化跃升至高分位 → 追加锁盈 5%–10%
C)当 0.1%/1% 深度下滑至 60 日中位数的 60% 以下,或滑点升至 80% 分位 → 将剩余计划锁盈改为 TWAP 两小时切片
D)事件窗口 T−24h(重磅数据/监管落地/大额解锁)→ 预备锁盈 5%
执行与复盘
1)交易侧:Reduce-Only + TWAP,避开资金费结算点;
2)托管侧:稳定币按 40%/40%/20% 分散到两家头部平台与自托管冷钱包;
3)每月复盘:记录“锁盈对年度回撤的贡献”,并更新各阈值的灵敏度。
七、FAQ
问:为什么不等“更明确的见顶信号”再锁盈?
答:顶往往是事后诸葛。用 SOPR/MVRV、资金费与深度/滑点等触发器,是在“收益—风险”变差时做理性收敛,比“主观猜顶”更可复用。
问:锁盈后,稳定币放在哪里更好?
答:以赎回便利与安全优先,自托管+多平台分散;若具备资质与风控,可考虑代币化短债类产品作为“收益账户”的一小部分配置,但务必理解门槛与合规要求。
问:资金费、基差偶尔也会“失灵”,怎么办?
答:这类指标并非单独使用。建议以“多维一致性”为触发(链上+衍生品+微结构),并以分批与时间分散来对冲“假信号”。
结语:把“赢了也要收手”从口号变成按钮
锁盈不是“唱空”,而是把不确定性的敞口降到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把四类触发器写入监控,把分批换稳写成预设动作,把托管与报表做成常规流程,你就能把“账面浮盈”稳定地转化为“可支配的、可再投入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