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区分:常规量化 ≠ AI量化
常规量化以可解释的规则与统计模型为主(如均线、动量、套利、风险平价、线性/逻辑回归等),重点是把假设写成明确的规则并程序化执行;算法交易更强调按既定条件自动下单,常是这些规则的执行载体。
AI量化侧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从数据中自动学习非线性关系与特征交互,覆盖选股择时、执行优化、风险控制等环节;行业研究与机构报告表明,AI/ML在投研与运营中的渗透率正持续上升,同时伴随数据、模型治理与金融稳定的新挑战。
五个维度的核心差异
1) 数据与特征:规则输入 vs. 数据驱动
常规量化依赖结构化的价量与财务数据,特征工程较“手工”;AI量化更倚重大数据与替代数据(文本、图像、链上、行为信号等)并通过模型自动抽取复杂特征,带来更高的信息密度也带来治理与质量风险。
2) 建模范式:可解释规则 vs. 非线性模型
常规量化多是可解释、稳健的小模型;AI量化则常用树模型、序列模型与深度网络以拟合非线性与时变关系,但对过拟合与可解释性要求更高,需要相应的验证与监控框架。
3) 训练与验证:简单切分 vs. 时间序列与多重检验校正
时间序列不能随机K折,需使用TimeSeriesSplit/Walk-forward保持“过去训练、未来验证”;对多参数/多策略筛选,还应用**PBO(回测过拟合概率)与DSR(去通胀夏普比)**校正选择偏差与非正态收益导致的绩效膨胀。
4) 执行与风险:规则风控 vs. 模型治理
常规量化依靠明确的仓位/止损/限价与执行算法;AI量化在此基础上还需模型治理(数据血缘、漂移监控、可追溯性、审计)以满足机构与监管的稳健要求。全球监管与国际组织已多次提示AI在金融体系中的机遇与金融稳定/审慎风险。
5) 成本与团队:轻量规则 vs. 工程化体系
常规量化更易用小团队搭建;AI量化通常需要更强的工程与算力、持续的数据管线与MLOps能力,门槛与持续成本更高。行业报告显示AI应用加速,但落地质量取决于数据、模型开发与部署治理。
何时优先用常规策略,何时考虑AI
适合常规量化的情形
价格规律明确、经济含义清晰、数据有限或对可解释性要求高,或需要快速落地的执行/套利/趋势类规则。
适合引入AI的情形
存在非线性与高维交互、多源替代数据、长短期依赖(如序列/事件冲击)、或需要自适应与个性化(如订单执行、文本情绪、多资产配置)。机构研究显示,AI在投研、风控、合规与运营效率上具备潜在优势,但必须配合稳健验证与治理。
验证与风控:新手最该掌握的三件事
- 用对交叉验证
时间序列必须使用TimeSeriesSplit或Walk-forward,否则会“用未来训练过去”。 - 给绩效“去水分”
面对海量参数与模型,利用PBO衡量回测过拟合概率,结合DSR校正因多重检验与非正态收益导致的夏普虚高。 - 建立模型治理与合规意识
参考FSB/BIS/ECB等报告,关注数据质量、模型可审计、操作韧性与系统性风险;把监控与告警做到日常化。
工具地图(入门友好)
常规量化与回测
面向规则与统计模型的向量化回测/事件驱动框架与执行算法,适合快速迭代与Walk-forward评估。可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接入ML框架。定义与策略范畴可参考权威入门资料。
AI/机器学习栈
基于Python的ML/DL框架与MLOps能力用于特征工程、模型训练、漂移监控与再训练;在验证环节采用TimeSeriesSplit与PBO/DSR等指标做稳健性筛查。
行业洞察
CFA Institute与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能帮助你判断AI在投研中的边界与实践要点。
新手从零的实践步骤(不写代码版)
第1步:定目标与范围
明确你要解决的是“择时/选币/执行/风控”的哪一环,先用一个可解释的常规策略作为基线(如简单动量/均值回归/再平衡)。
第2步:搭数据与回测
整理价量等基础数据,使用TimeSeriesSplit/Walk-forward回测,输出净值、最大回撤、夏普与交易成本;记录各折表现避免“只看整体均值”。
第3步:小幅引入AI
从简单、样本效率高的模型起步(树模型、线性正则化),关注可解释性与特征重要性;仅当AI在多折分布上显著优于基线再考虑升级。可用PBO/DSR过滤“幸运参数”。
第4步:风险与执行
把止损/止盈、仓位上限、日亏上限纳入策略;执行层可用TWAP/VWAP等算法降低冲击与滑点(属常规执行优化范畴)。
第5步:治理与合规
建立数据血缘、模型版本、漂移监控与回滚机制;对照FSB/BIS/ECB等对AI在金融中的稳健与审慎要求,形成审计可追溯的操作手册。
常见误区与纠偏
误区:AI一定比规则强
纠偏:在数据稀疏、信噪比低或结构清晰场景下,简洁规则更稳健、可解释更强;AI的优势在于高维非线性与多源数据,但需更严格的验证与治理。
误区:随机K折足够
纠偏:时间序列必须使用时间有序的验证方式,否则会信息穿越,回测成绩失真。
误区:回测夏普越高越好
纠偏:高夏普可能来自过拟合与多重检验,应用PBO与DSR来校正与筛查。
误区:只看模型,不看监管与系统性风险
纠偏:权威机构强调AI可能放大共振与稳定性风险,需把治理与合规纳入日常流程。
FAQ
AI量化与“算法交易”是不是一回事
算法交易更偏“自动执行框架”,既可以执行常规规则,也可以承载AI模型;AI量化强调用ML/DL做决策层的学习与预测。
怎样判断该不该上AI
先做一个可解释的基线,用TimeSeriesSplit/Walk-forward评估;只有当AI在分布层面显著稳定优于基线、且通过PBO/DSR筛查后,再考虑迁移到实盘灰度。
监管对AI量化的态度
国际组织与监管者总体“审慎乐观”:肯定效率提升,也强调数据、模型与操作韧性风险,要求把AI纳入日常治理与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