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涨到兴奋”更要想好怎么退场?
在加密市场,牛市后半段往往伴随更高的波动与更脆弱的流动性。即使总体趋势仍在上行,任何一次快速回撤都可能抹去多周甚至多月的浮盈。历史上的加密周期显示,价格一旦偏离前高不远,随后的回撤幅度常常惊人,而短期在历史高位附近的“减仓/离场不及”是许多账户收益回吐的主因之一。以比特币为例,观察“距离历史高点的回撤”曲线可以直观看到多次从高位快速进入深度回撤区间的阶段,这种“高处不稳”的风险并不罕见。
从更广义的量化研究看,顺势策略在“情绪极端、波动高企、反转来临”时容易出现所谓的“动量崩塌”(momentum crash):此前表现强势的资产在短时间里遭遇持续的负收益。这种现象在传统市场被系统记录与建模,同样值得加密交易者警惕。
本文将结合学术研究与近期市场微观结构观察,解释为什么牛市后半段更容易亏,并给出量化可执行的“回撤阈值 + 计划性离场”框架,帮你把“如何退场”写进日常风控。
一、牛市后半段更易亏的三大机制
1. 杠杆的自我强化与资金费的隐性侵蚀
永续合约通过资金费让价格锚定现货。当乐观情绪高涨、做多拥挤时,资金费往往显著上升,导致多头持仓在“名义盈利”的同时,实际净值被资金费持续侵蚀。研究指出,当资金费长期处于抬升或异常偏高区间,往往意味着多头过度、市场“过热”,此时任何回撤都可能伴随去杠杆引发的级联卖压。
2024 年初 ETF 预期驱动的行情中,衍生品市场一度出现“资金费普遍偏高、滑点上升、流动性边际变差”的组合特征,随后价格短线回落,印证了“过热—回撤—去杠杆”的链条。
2. 流动性在高位变脆弱,冲击成本放大
价格靠近或刷新历史高点时,订单簿的“真深度”未必跟上,挂单更分散且撤单更频繁;一旦大单流向同侧,冲击成本与滑点明显上升。对于依赖吃单成交的策略而言,这种微观结构变化会把“模型边际优势”吞噬掉,形成“账面有 alpha、到手没收益”的错觉。行业数据商与研报多次记录在“事件窗口”(如重磅消息发布、资金费结算前后),簿内深度下滑、滑点飙升的现象。
3. 动量崩塌与回撤聚集
动量策略在市场反弹初期与中段受益明显,但在“高波动、反转临界与市场回升/反弹切换”阶段极易遭遇连续负收益串。经典研究表明,动量崩塌具有一定可预测性,与此前的市场状态与波动环境有关。这一结论对加密的高波动环境尤具参考价值:当回撤开始聚集、不再“跌一天涨三天”时,趋势策略的胜率会明显走弱。
二、把“回撤”变成可管理的指标:从 MDD 到 CDaR
回撤(drawdown)是从历史峰值到当前净值的跌幅,是接近投资者“痛感”的风险指标。仅关注“最大回撤(MDD)”不足以指导动态风控:更可行的是采用“条件回撤在险(CDaR)”等基于水下曲线的风险度量,将“最差若干百分位的回撤”作为约束或目标。CDaR 由 Chekhlov、Uryasev 等提出,并在投资组合优化中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其思想是把“回撤的尾部风险”显式纳入配置与止损逻辑,比单纯的波动率或 VaR 更贴合“回撤容忍度”。
对量化账户而言,建立“账户级 CDaR 与策略级 MDD 双约束”的做法,能把“回撤体验”写进系统:当账户级回撤超过阈值(如过去 36 个月回撤分布的 80%分位)时,触发降杠杆或撤出部分风险资产;当单策略回撤超过其历史分布的容忍带,则触发停机复盘或参数回滚。
三、设计“回撤阈值”的实操方法
下面给出一套可落地的阈值设定思路,你可以按策略风格与资金规模微调参数。
- 账户级“硬阈值”
以滚动 36 个月为参考窗,计算账户净值的 CDaR(如 90% 置信水平);设定两层阈值:预警阈值与强制阈值。示例:当账户回撤超 12% 触发预警(降低目标杠杆 30%)、超 18% 触发强制降险(降 60%)。阈值的绝对数值需按资产波动率与投资目标校准,关键在于“触发后自动执行”。 - 策略级“软阈值”
对每个策略维护样本外 MDD 分布与回撤恢复时间分布,设置“回撤—恢复时长”联动阈值。示例:回撤超过 1.2×样本外 MDD 且恢复天数超过历史中位数的 1.5 倍,判定“状态劣化”,进入半仓或暂停状态。 - 单笔与网格的“自适应止损”
采用 ATR 或 Chandelier Exit 的追踪止损,使止损距离随波动自动伸缩,降低“噪音扫损”概率。ATR/Chandelier Exit 的做法是:将止损放在最高价(或最低价)下方(上方)若干倍 ATR 的位置,倍数常见在 2–4 之间。 - 资金费与流动性“环境阈值”
为永续仓位设定“资金费红线”和“深度/滑点红线”。例如:当 8 小时资金费超过某阈值并持续两个结算周期,或 0.1% 深度下降、滑点升至某分位时,按计划提前减仓或切换到更深的平台。研究显示,当资金费持续显著抬升时,往往对应过热与脆弱的组合环境。
四、计划性离场:把“获利了结”写成流程,而不是情绪
计划性离场的核心是以“价格/时间/环境”三维触发器取代主观判断,常用结构如下:
- 价格触发:阶梯止盈 + 追踪止损
将浮盈按比例分级锁定,例如浮盈 20%、35%、50% 各减仓 20%、20%、20%,余下部分交给追踪止损处理。把止盈与止损用 OCO/Bracket 结构打包,减少人工同步错误。止损方法可用 ATR 或“收盘价破位”规则,避免盘中噪音误触发。 - 时间触发:持仓期上限 + 回撤计时
牛市后段的波动常呈“接力式”,时间止盈可以避免“最后一棒”。例如设置最长持仓 30–45 天,到期若未触发止盈即按盘中均价分批退出;若进入回撤区间,开启“回撤计时”(如 5 个交易日未恢复到回撤前 50% 水位则减半仓、10 个交易日未恢复则清仓)。 - 环境触发:资金费与流动性监控
将资金费、点差、滑点与 0.1%/1% 深度纳入实时监控。当资金费或滑点超过阈值持续一个观测窗,触发“战略撤退”脚本,把吃单替换为 TWAP/VWAP 切片,缩短曝险时间。ETF 事件前后“资金费偏高 + 滑点走阔”的组合就是典型的环境提示。 - 基准化“收益—风险”目标
把“追求更高收益”的目标改写为“在给定 CDaR/MDD 约束下的收益最大化”。当达到年度目标收益或风险预算耗尽,即启用“收益保全模式”(缩短持仓、提高止损灵敏度、增加对冲腿)。
五、牛市后段的执行细节:少踩三大坑
- 只看成交量,不看“真深度”
同等成交量下,订单簿厚度和撤单频率才是决定滑点的关键。请在对比平台时同时观察 0.1%/1% 深度与滑点分位,并在事件窗口单独评估。 - 忽视资金费的“滴水穿石”
多头持仓跨越多个结算周期,资金费会像“管理费”一样持续吞噬净值;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收益不及预期。关注资金费水平的变化区间与持续性,以阈值触发减仓或展期。 - 动量胜率错觉
上涨阶段的高胜率容易遮蔽“动量崩塌”的风险。将“崩塌状态”引入风控:当波动聚集、市场从下跌转反弹(或反之)时,适当收敛信号或降频,减少被“反转连击”的暴露。
六、量化可执行的离场SOP(适配现货与永续)
步骤 A:预设与联动
- 账户级 CDaR 与策略级 MDD 阈值入库;
- 各策略默认绑定 OCO/Bracket,止盈/止损参数从配置中心拉取;
- 资金费与流动性监控阈值(资金费上限、滑点分位、0.1%/1% 深度下限)在监控系统中落地;
- 估值频率统一(如周/月),回撤指标与绩效统计同频同窗,避免“口径滑移”导致的误判。
步骤 B:触发与执行
- 账户级预警:触发后按比例降杠杆、停开新仓、延长回撤计时;
- 策略级触发:降仓或暂停,并自动回滚到稳健参数集;
- 价格触发:按阶梯止盈执行;未命中止盈则由追踪止损接管;
- 环境触发:切换到 TWAP/VWAP,择时绕开资金费结算/数据发布窗口;
- 任何市价兜底单均设置“Reduce-Only”,避免误加仓。
步骤 C:复盘与回灌
- 记录 IS/TCA(实施短缺)分解:点差、冲击、机会成本;
- 复核回撤恢复曲线,把“回撤—恢复时长”对齐到策略画像;
- 更新各阈值的灵敏度,避免过密触发导致的“震荡出局”。(IS/TCA 的思路是将“决策价到净成交价”的差额系统拆解与月度聚合,作为成本输入净收益口径。)
七、一个“后半段风控模板”的参考参数
以下为示意,非投资建议;请按标的波动率、杠杆与流动性校准。
- 回撤阈值
账户级预警:-12%;强制:-18%。
策略级预警:超过样本外 MDD 的 1.1 倍;强制:1.3 倍。
恢复计时:5 日未收复回撤一半减半仓;10 日未收复清仓。 - 追踪止损
Chandelier Exit,K=3×ATR(14),多头止损价=最高价−K,空头对称;或采用“收盘价破位”作为触发(减少盘中噪音)。 - 资金费与流动性
资金费上限:当 8 小时资金费≥0.07% 且连续两个周期,减仓 30%;≥0.12% 连续两个周期减仓 60%。
流动性:0.1% 深度跌破过去 30 日中位数的 60%,或滑点升至过去 60 日 80%分位,启动 TWAP 切片与提前止盈。
八、案例视角:高位附近的“利润保全”
假设账户在牛市后半段的比特币多头持仓浮盈 45%,近一周资金费上行且 0.1% 深度走弱。执行路径如下:
- 先锁定 20% 浮盈,余下由追踪止损接管;
- 资金费两周期高于阈值,按规则再减 30% 仓位;
- 事件窗口(重大消息公布前 6 小时)内,滑点分位升高,执行 TWAP 将剩余目标仓位在 2 小时内分 12 笔释放;
- 若价格续涨,追踪止损跟随上移保留尾部;若回撤开启,则以止损价阶梯落袋。
这样的“计划性离场”在统计上未必拿到最高点,但能显著降低回吐比例和回撤尾部的尾部风险。
九、常见问答(FAQ)
问:为什么不把止损设得更紧?
答:止损过紧会在高波动品种上频繁被扫,错过趋势;ATR/Chandelier 的优势在于随波动自适应,能兼顾保护与留仓。
问:CDaR 和 MDD 哪个更好用?
答:两者并非替代关系。MDD直观、易沟通;CDaR能把“最糟一截回撤”的平均水平纳入优化,更贴合账户体验。账户级可用 CDaR 设预算,策略级用 MDD 做闸门。
问:资金费信号会不会失灵?
答:会。资金费只是“拥挤度与成本”的代理,需要与流动性、滑点、深度等共同观测;但长期高资金费对应的去杠杆风险在数据中反复出现。
问:历史高位附近是不是一定要清仓?
答:不是。“计划性离场”的目标不是猜顶,而是在收益—风险比恶化时自动降低曝险,用规则替代情绪;追踪止损可保留尾部趋势机会。
十、结语:把“牛后风控”从口号变成按钮
牛市后半段更容易亏,并非宿命,而是多个市场机制叠加的结果:杠杆挤兑、流动性脆弱、动量崩塌。解决方案不是“拍脑袋清仓”,而是把回撤阈值、追踪止损、资金费与深度监控、以及计划性离场写进系统。用 CDaR/MDD 约束账户体验,用 ATR/Chandelier 管理单笔风险,用 IS/TCA 评估执行成本,用阶梯与切片把“获利了结”标准化。这样,即使站在高处,也不至于被一阵风吹回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