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交易所套利指在两个或多个交易场所同时买入与卖出同一资产,以捕捉价格差并在价差收敛前锁定利润。传统股票市场因有“订单保护规则”(Reg NMS Rule 611)等制度保障最佳报价,价差通常被迅速抹平;而加密市场因监管与资金通道碎片化、结算与转账时延、法币与稳定币流动性不均等因素,跨所价差更常见但也更难“无风险”实现。
一、为什么不同交易所会出现价差
跨市场的价格分歧通常来自以下机制性原因:
- 市场结构差异与法规边界。股票市场有跨所最优报价保护与路由机制,防止“劣价成交”,压缩了跨所无风险空间;加密市场缺乏统一的NBBO,且地域监管差异明显,价格碎片化更严重。
- 资金与资本管制。以“泡菜溢价”为例,韩国本地交易所长期出现比全球平台更高的比特币价格,研究将其持久性归因于资本账户限制与跨境转移摩擦,使跨境套利难以及时抹平。
- 结算与转账时延。比特币区块平均约10分钟出块,链上确认和拥堵会延长资金在不同交易所之间的可用时间窗口,价差在此期间可能扩大或反转。
- 交易所运营与基础设施中断。主流平台曾因链上拥堵暂停提现,亦有因云服务商故障导致部分交易所短时服务中断,均会扩大跨所价差但加剧执行与资金安全风险。
- 载体与结算工具风险。稳定币脱锚会突增跨所搬砖链路的估值与兑付不确定性,曾有USDC因SVB事件短暂跌至约0.87美元后恢复。
二、跨交易所套利的主流路径
- 简单双边套利(taker/taker)。在高价所卖出、低价所买入,通过“预先分仓”减少转链时间,从而缩短持有价差的风险窗口。学术研究记录了加密资产在多所之间反复出现且可观的价差,但其幅度随时间下降,尤其在流动性更好的主流币上。
- 跨所做市(maker/taker,对冲式)。在流动性较差的一侧挂单做市,同时在流动性较好的一侧用市价单对冲已成交方向,以“价差—费用—冲击”之和为目标盈利。开源框架 Hummingbot 的 XEMM 策略即为代表。
- 三角路径与跨币路径。三角套利常见于单所三币对,但也可跨所组合。然而其对撮合速度、手续费与路径流动性的要求极高,实务多用于事件窗口短打。
- 工程化接入与风控工具。跨所套利常用统一交易所 API 库如 CCXT,便于快速接入多平台与对账,但需要自行处理速率限制、撮合差异与风控。
三、“无风险收益”的边界:理论与现实的鸿沟
理论上,若能在同一时刻无摩擦地完成买卖与结算,套利可近似“无风险”;现实中,以下摩擦让“零风险”极其稀缺:
- 结算与转账风险。链上确认与提现队列造成时间错配,价差可能在你完成资金转移前消失或反向。主流交易所在链上拥堵时曾多次暂停提现,直接阻断“搬砖”路径。
- 交易所与对手方风险。个别中心化平台违约或破产的案例表明,跨所持仓与余额并非等同“无风险现金等价物”。FTX 事件后的官方与学界材料强调了资产留存与法偿的不确定性。
- 稳定币与通道风险。若跨所结算依赖的稳定币脱锚,跨所价差的名义利润可能在兑付时被抹平甚至转为亏损。
- 基础设施与延迟竞争。跨所价差往往只存在毫秒—秒级,在连续撮合的微观结构下,速度竞赛使可得利润迅速压缩。学界建议以批量竞拍等市场设计缓解“速度军备竞赛”。
- 法规与资本边界。资本管制、KYC/AML、借券与法币通道配额会掣肘资金循环速度,典型如“泡菜溢价”的持久性。
四、机会识别与收益核算的实操框架
- 价差与成本分解。最小可行利润约等于“跨所价差−双边手续费−买卖价差冲击−资金占用成本−可能的提现/转链费用”。在永续合约—现货的组合中,还需扣除或计入资金费。市场研究显示,碎片化仍带来价差,尤其在流动性较差或突发事件窗口。
- 预仓与库存调度。将目标资产与稳定币预分布于多所,减少链上转移依赖;以资金与限额为约束,动态设定每所“安全余额”。
- 延迟与执行路径。尽量以“被动—主动”组合执行:在深度较弱的一侧挂单、在深度好的一侧用小体量市价单对冲;估计每条路径的成交概率与冲击。开源做市执行器可作为样例起点。
- 风险闸门。设定每笔与逐日的最大冲击、撤单失败重试次数、提现拥堵阈值与停机条件;将交易所与稳定币事件(如云服务宕机、脱锚、监管动作)纳入告警清单。

五、不同市场的可行性差异
- 股票与期货。美国市场因Reg NMS的“防劣价成交”机制与智能路由,跨所价差一般瞬时消失,更多是微秒级的“延迟套利”问题,门槛高且利润稀薄。
- 加密资产。价差更常见,但套利质量强依赖转账与提现的可得性、链上/跨链桥状态、稳定币与法币通道稳健度及交易所信誉。系统证据显示2017—2020年间跨所价差显著、后来逐渐收敛,但在小所与事件窗口仍可观。
- 受资本限制的本地市场。跨境资金流限制会让本地价格长期“高挂”全球锚,造成持续溢价但难以被完全套利。
六、常见风险与“反脆弱”清单
- 链上拥堵与提现暂停。准备多资产“热备”与多所备选路径,必要时改用场外清算或稳定币网络的替代链路。
- 交易所运营/云端故障。分散交易所与地域、降低对单一云区的依赖,并设置“只减仓不增仓”的故障模式。
- 稳定币与兑付风险。对稳定币设定发行人分散与链路分散,遇脱锚事件快速对冲或切换;事件回顾显示USDC曾短暂跌破0.90美元。
- 虚假流动性与刷量。对小平台和新币种使用成交回放与订单簿一致性检查,避免被“数据好看”误导。行业深度研究揭示过刷量行为的普遍性。
- 合规与额度。核对各司法辖区KYC/AML要求、法币通道限额与税务处理,避免资金“卡死”在边界。
- 速度与容量上限。参考“批量竞拍”思想评估自己的延迟劣势,避免在毫秒级竞赛中盲目加码。
七、从“可能性”到“限制”的结论
跨交易所套利并不等同“躺赚”。学术与市场证据表明,加密市场确有结构性价差,但其幅度在成熟化后显著缩小且高度事件驱动;若计入链上/提现时延、稳定币与交易所风险、执行冲击与拥挤,这些机会很难保持“无风险”。在制度更完善的股票与期货市场,NBBO与路由机制让“纯价差”几乎瞬时消失,可操作空间主要存在于极短时延与做市工程的效率上。
实操速查表
- 目标市场与资产:优先主流币与高流动性交易所,事件窗口再扩展至小所与小币。
- 数据与接口:统一API与风控中台,记录撮合延迟、拒单率与费率变更;CCXT/Hummingbot可作为原型工具。
- 预仓与结算:多所分仓,减少链上转移;为链上拥堵与提现暂停准备替代通道与限额。
- 风险与告警:稳定币脱锚、云服务异常、监管公告入库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