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谈风控,再谈收益”
在自动化/量化系统里,退出规则决定了“亏多少”和“如何落袋为安”。止损单能在价格触发时自动平仓,减少突发消息或盘中变盘带来的大幅回撤;追踪止损会随价格有利方向移动,帮助锁定已有收益。两者都是将退出规则规则化、降低情绪干扰的核心工具。
基础概念:止损、止盈与追踪止损
- 止损单(Stop-Loss):当价格触及“止损价”后将委托转为市价单,优点是“尽量保证成交”,缺点是极端波动时可能滑价。
- 止损限价单(Stop-Limit):触发后转为限价单,可控价格但不保证一定成交,快速行情或流动性不足时可能挂而不成。
- 追踪止损(Trailing Stop):按预设距离或百分比“跟随”价格上行/下行,价格回撤到阈值才触发,常用于“让利润奔跑”。
用“波动率”来放置更聪明的止损
- ATR(Average True Range)衡量波动本身而不指示方向,可将初始/移动止损设为“k×ATR”,在波动放大时自动放宽、波动收窄时自动收紧。
- Chandelier Exit(吊灯法):以“最高价 − k×ATR”(多头)或“最低价 + k×ATR”(空头)为移动止损轨迹,是把“波动率 + 追踪止损”合二为一的经典做法。
学术证据:止损更像“风控器”,未必提升长期收益
多篇研究表明,简单止损规则的主要价值在于降低波动和尾部亏损,是否提升收益取决于收益过程的特性:若市场更接近动量/状态切换模型,止损可能增值;若接近随机游走或均值回归,止损往往降低期望收益。实证与理论均有类似结论。
止盈思路:目标收益与“让利润奔跑”的平衡
- 固定风险回报比(如 1:2):根据入场至止损的“风险额”,将止盈设在两倍风险处,便于统计期望与复利管理。
- 动态/跟踪式止盈:用追踪止损或 Chandelier Exit 随趋势上移,避免“到点就走”错过趋势尾段。
下单细节:选择合适的订单类型
- 想“尽量保证出掉”:优先止损单(触发后为市价),但要认识到价格跳空/流动性稀薄时可能明显滑价。
- 想“控制成交价”:用止损限价,但要接受“可能不成”的风险,尤其在快市。
- 交易所也提供止损限价/触发条件等指引,便于在实盘中正确设置。
仓位管理:把“止损距离”变成“下多少注”
- 固定比例风险(常见经验为单笔不超过账户 1%–2% 风险):先确定账户风险上限,再用“账户风险 ÷(入场价−止损价)”反推可买卖数量。
- 波动率调整仓位:参考 ATR 或 ATR%(如 21 日 ATR/价格)来缩放仓位,高波动减仓、低波动增仓。
- Kelly 准则与分数 Kelly:从胜率与盈亏比推导最优下注,但对参数估计误差极敏感,实务多用折扣版。
组合与账户层面的“安全阀”
- 最大回撤(MDD)与 RoMaD:用历史峰谷跌幅度量最坏亏损,并以“收益/最大回撤”评估风险效率。可将“触及 X% 回撤即减仓/休息”写入纪律。
- 每日亏损上限(Daily Loss Limit):达到阈值自动停止交易或降杠杆,常见于期货/自营考核与评测账户规则中。
- 破产风险(Risk of Ruin):评估在给定胜率/赔率/下注比例下“资金归零”的概率,指导更保守的仓位与止损。
回测与验真:别让“纸面风控”骗了你
- Walk-Forward/时间序列交叉验证:按时间推进的反复训练-验证流程,更贴近实盘滚动窗口,避免用未来训练过去。
- DSR(Deflated Sharpe Ratio):对多次试验/非正态收益导致的“夏普膨胀”做校正,减少止盈止损参数“碰巧最优”的错觉。
三套可落地模板(示例参数先小额/模拟验证)
模板 A:ATR×k 初始止损 + 追踪止盈
入场后将初始止损设为入场价下方 2×ATR(示例);盈利后切换为 Chandelier Exit(如 3×ATR 轨迹)随趋势抬升,一旦触发即离场。适合趋势行情,波动放大时给足空间。
模板 B:固定风险回报 + 部分减仓
单笔账户风险 ≤2%;设 1:2 目标价做第一次止盈减半,余下仓位改用追踪止损锁利润,避免“刚到点就踏空”。适合波段/箱体策略。
模板 C:组合层 Kill-Switch
策略各自有止损,同时账户设“最大日亏损”与“最大回撤”阈值,触发则降仓或暂停到次日/下周再开盘,防止尾部日把月度收益吃掉。
7 天行动清单(从 0 到 1)
第 1 天:为现有策略补齐退出规则(止损类型、触发方式、是否追踪),写成清单。
第 2 天:在图表上加载 ATR/ATR%,粗估合理的 k 倍数与预期波动区间。
第 3 天:将仓位计算改为“账户风险 ÷ 止损距离”,避免“先下单再想止损”的反逻辑。
第 4 天:把目标止盈改写为“风险回报比 + 追踪止盈”二段式,回看近三个月样本。
第 5 天:做一轮 Walk-Forward,比较不同 k 与追踪参数的稳健性分布。
第 6 天:用 DSR 校正多参数筛选的夏普,筛掉“只在某参数好看”的组合。
第 7 天:上线“小额实盘 + 日亏上限 + 记录表”,月底复盘 MDD 与 RoMaD。
常见误区与纠偏
误区:止损限价更安全
纠偏:止损限价控制价格但不保证成交;想尽量出掉时应使用止损单,并接受快市滑价风险。
误区:有了止损就一定更赚
纠偏:研究显示止损更确定地降低波动与尾部亏损,是否增益取决于市场是否具备动量/状态切换特征。
误区:固定止盈最稳健
纠偏:固定目标易“到点下车”,追踪止盈可在趋势行情中提升获利的完整性。
误区:只管单笔,不管账户
纠偏:设置每日亏损上限/最大回撤阈值,并以 1%–2% 账户风险为基准做仓位计算。
FAQ
止损容易被“扫掉”,怎么缓解
用 ATR 作为距离基准而非固定点差;结合结构位(区间下沿/前低)再加波动缓冲,有助于减少噪声止损。
追踪止损距离设多大合适
常见做法以 ATR 倍数或固定百分比设定,再通过 Walk-Forward 优化并用 DSR 校正,避免过拟合。
组合有多策略时怎么控总风险
在策略止损外,增加账户级 Kill-Switch(每日亏损上限、最大回撤线),并按相关性与波动调整总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