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不变,收益为何“跑偏”
加密市场的收益往往“死在执行上”。同一套信号、同一组参数,放到两个交易平台(两家中心化交易所、或 CEX 与 DEX)上,结果却可能大相径庭。表面看像“策略失效”,本质多半是市场深度与滑点、费率与资金费、撮合与排队规则、精度与最小交易量等细节不同,累积成了不小的实施短缺(Implementation Shortfall, IS)——即从“做出交易决策的到达价”走到“真实成交净价”的那段“看不见的亏损”。
下面我们分层拆解这些差异,给出可复制的检查清单与度量方法,帮助你把“同类策略横评”真正做到苹果比苹果。
一、深度与滑点:为什么“订单簿的厚度”决定你的到手收益
在**撮合式订单簿(CLOB)**市场里,市场深度(market depth)指在不同价位上的挂单规模与密度。深度越厚,大额或密集的成交越不容易把价格“打穿”;深度越薄,同样的成交量会带来更大的价格冲击与滑点。这点在股票、外汇、加密等各类市场都成立。
**滑点(slippage)**就是“预期成交价”和“实际成交价”的差额,常见于市价单或追涨杀跌的情景;深度不足与点差放大时,滑点会急剧上升。
在加密这样多场内、流动性碎片化的市场,同一币种在不同交易所的深度与点差可能显著不同,行情剧烈时分化更甚:流动性更差的平台更容易出现价差放大与执行成本飙升,直接拉开策略收益差。多家独立机构的研究与盘后数据都记录了这类“碎片化导致的价差与冲击”。
要点:比较两个平台的真实“可交易性”,不要只看成交量榜单,要看0.1%/1% 深度、点差、盘口形状与队列长度等综合指标(专业数据商会直接给出“资产/交易所流动性排名”与方法学)。
二、撮合与排队:同样挂单,为何你老是“排不到前面”
绝大多数合规撮合引擎采用价格优先—时间优先(price-time priority):好价格先成交,同价位按时间先后排队;这决定了你的排队位置与成交概率。不同平台的撮合实现、撮合频率、延迟、风控限流等细节不一,尤其在波动时段,可能导致同一价位挂单在甲平台成交、在乙平台迟迟不成,从而引发后续补单或“追单”的额外成本。
如果你的算法默认做被动挂单(Maker)以争取更低费率,但平台 A 的队列更长、撤单/改价更频繁,你在 A 的队列位置劣势可能抵消甚至反转费率优势,落到净收益更差。
三、费率与资金费:Maker/Taker 与永续合约的“无形刀片”
1)手续费结构:Maker/Taker 并不等价
多数平台采用Maker/Taker 分级费率:挂单提供流动性(Maker)费率低,吃单拿流动性(Taker)费率高。两平台的费档、返佣、代币抵扣政策不同,会在高频或大额交易中累积出可观差异。
2)永续合约的资金费(Funding)
永续合约没有交割日,用资金费让合约价格锚定现货。资金费的方向与幅度随平台、标的与时段而变,且通常每 8 小时结算一次。当你的策略持仓时间跨越多个资金费周期时,平台间资金费差异会显著改变净收益,甚至盖过价格波动带来的“账面胜负”。
不少研究与从业资料都提醒:高正资金费会侵蚀多头收益,高负资金费会侵蚀空头收益;同时不同交易所在资金费计算口径与基准上存在差异,导致同一持仓在不同平台的“资金成本曲线”不同。
四、精度与最小交易规则:tick size、step size、名义最小额
两平台对同一交易对往往设置不同的最小变动价位(tick size)、下单步进(step size)与名义最小额(minNotional)。这些**交易规则过滤器(filters)**会影响你能否按理想价位/数量下单,或被迫四舍五入——从而带来细小但累积的价差与剩余头寸“尾差”。做市或网格策略对此尤为敏感。
五、CEX vs DEX:AMM 的曲线冲击与“价格影响”
如果你的策略在 CEX 与 DEX 分别跑,机制差异更大:
- CEX 走订单簿撮合,滑点主要来自簿内深度与吃单路径;
- DEX(如 Uniswap)走恒定乘积或集中流动性的 AMM 曲线,同等名义金额下的价格影响由池内储备与流动性分布决定,池越浅、区间越窄,**价格影响(price impact)**越大。
AMM 的数学不隐藏:v2 使用x·y=k,成交沿着曲线移动;v3 引入集中流动性,LP 选择区间提供深度,在区间内更“厚”,区间外则近似枯竭——这都直接决定你的价格影响与最终滑点。
六、碎片化与事件时段:为什么“同一时刻、不同平台”差更多
加密市场跨所碎片化带来跨所价差与簿内深度差,在“数据发布、清算踩踏、极端拉/砸”等事件窗口,价格与深度的分化最明显。此时同一套开平仓逻辑在不同平台上会遇到完全不同的成交阻力与补单路径,从而让净收益“跑飞”。多份研究与市场周报都记录过这类事件驱动的分化。
七、把差异“量出来”:用实施短缺(IS)与 TCA 做统一口径
**实施短缺(IS)**是衡量“从决策价到净成交价”的全链路成本的标准方法:包含显性成本(手续费、税费)与隐性成本(冲击、延迟、未成量机会成本)。不管你是 CEX 还是 DEX,只要统一 IS 框架并按月/周聚合,就能把平台差异“量化成同一货币单位的 bp 成本”。
建议度量口径
1)到达价(arrival price):信号触发时刻或下单时刻的价格(CEX 用中间价或到达价,DEX 用池内中间价)。
2)净成交价:计入所有费率、返佣、资金费(若是永续)后的加权成交价。
3)IS =(净成交价 − 到达价)× 方向符号 − 分红/返利(若有)。
4)TCA 维度:分解为点差、冲击(与簿内深度/池储备相关)、机会成本(未成或延迟)。
把两个平台在同一时间窗、同一策略、同一费率模型下的 IS 做并列图,你会发现收益差的大头,往往就来自滑点与资金费。
八、实操清单:上线前的“平台可交易性体检”
1)深度体检:采样目标交易对在两个平台的0.1% 与 1% 深度、点差、中位成交笔数与队列长度,并做事件时段(新闻发布、资金费结算前后)的对比。参考第三方的交易所/资产流动性排名作为外部校验。
2)费率体检:逐笔复算 Maker/Taker 费率与返佣政策差异;对永续合约,拉取两平台近 3–6 个月的资金费历史,在你的持仓周期上做敏感性分析。
3)规则体检:读取交易所 exchangeInfo/filters,确认 tick size、step size、minNotional、lot size,对策略下单做向上/向下取整模拟,评估“尾差”。
4)撮合体检:用微量资金回放算法的被动/主动两种路径,对比排队等待时间、撤单重挂次数、IOC/FOK 成功率;必要时记录不同撮合引擎下的价格-时间优先行为。
5)DEX 体检:对 AMM 池读取储备、费率与集中流动性分布,按你的成交规模估算价格影响,并测试路由/聚合器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
九、策略层的“降滑”动作:尽量让两平台的执行口径一致
- 对齐频率与撮合方式:同样的信号,在两个平台尽量采用同样的主动/被动比与 TIF(GTC/IOC/FOK);避免一边偏吃单、一边偏挂单导致费率与冲击口径不一致。
- 预交易检查(pre-trade check):下单前拉取最新簿深或 AMM 储备,根据允许的最大价格影响/滑点动态切片(TWAP/VWAP)。
- 资金费“视窗”避让:永续在资金费结算前后做择时减仓/对冲,降低“过夜成本”。
- 精度一致化:把两平台的 tick/step 规则映射为内部统一精度,先在内部对齐再向外四舍五入,减少“平台特有尾差”。
十、CEX 与 DEX 的差异化“止损线”
- CEX:若你主要吃单,重点关注点差与 0.1%/1% 深度;若你主要挂单,重点关注队列长度、撮合稳定性与自成交防护/撤单限频。
- DEX:你的“止损线”是池子能承载的价格影响;集中流动性的区间外,冲击会突增,必要时改走多跳路由或聚合器以分散冲击。
十一、案例化对比:同一笔 100 万 USDT 的“平台差”
假设策略需要在 3 分钟内买入 100 万 USDT 等值的 BTC:
- 平台 A(深度厚、点差小):0.1% 深度足够,分 6 笔 IOC 吃单,平均冲击 3–5bp;Maker 返佣低,但成交确定性高。
- 平台 B(深度薄、点差大):同样吃单路径可能冲击 15–30bp;若尝试挂单,队列靠后,撤单重挂次数多,最终仍需追价吃单。
- 加上 Taker 费率差 与永续 资金费差(若持仓跨过一个资金费周期),两平台的净成交价差可能达到几十个 bp,足以“吃掉”策略日内 alpha。上述现象在碎片化与事件时段尤为明显。
十二、把“平台差”写进你的横评与风控报告
- 横评报告务必同时给出:
1)**净收益(扣交易费/资金费)**与 毛收益;
2)IS/TCA 分解:点差、冲击、机会成本;
3)深度面板:0.1%/1% 深度、点差、排队指标;
4)规则面板:tick/step/minNotional 与误差模拟;
5)永续资金费曲线对比与敏感性分析。
这样才能解释“为何同一策略收益差这么多”,并给出可落地的改进路径。
常见问答(FAQ)
Q1:两个 CEX 的名义成交量接近,为何我的滑点差距巨大?
成交量不等于可用深度。应对比订单簿深度与点差,尤其是你下单规模对应的 0.1%/1% 深度;事件时段的簿内“空洞”更要关注。
Q2:做被动挂单更省钱,为什么收益反而更差?
可能因为队列靠后导致成交概率低、撤单重挂频繁,错过最佳时点后被迫“追价吃单”,综合成本反而更高。
Q3:在 DEX 上为什么同样金额冲击更大?
AMM 由池内储备与曲线决定价格,池子越小或集中区间越窄,价格影响越显著。大额交易应走多跳路由/聚合器或拆分执行。
Q4:永续的资金费到底会侵蚀多少收益?
资金费方向与幅度因平台/时段而异,常以8 小时为结算周期。长期持仓或高频跨周期者必须将其并入净值口径统一比较。
Q5:如何把这些隐性成本量化?
采用实施短缺(IS)/TCA 框架:统一到达价、统一费率模型、拆解点差与冲击,并按月/周聚合对比两平台。
参考与延伸阅读(精选)
- 滑点与定义、实施短缺(IS)入门:Investopedia。
- 市场深度与 Level 2 观测:Investopedia。
- 加密市场的流动性碎片化与分化案例:Kaiko 研究。
- 撮合规则的价格-时间优先与 FIFO:Coinbase Derivatives/行业资料。
- Maker/Taker 费率与费档差异:Investopedia、Bankrate、平台文档。
- Binance 交易规则 filters(tick/step/minNotional):官方 API 文档。
- AMM 数学与价格影响:Uniswap v2/v3 官方文档与支持。
- 永续合约资金费机制与平台差异:Binance/Coinbase/审计与从业报告。
结语
同一策略在两个平台收益大相径庭,并不神秘:深度与滑点是第一推动力;费率与资金费是“润物细无声”的第二推动力;撮合与规则差异是第三推动力。把这些因素度量成同一口径的 IS/TCA,再配合事前深度体检与事中切片执行,你就能把“平台差”从黑箱里拽出来,让策略的胜负回到它该在的地方——信号与风控本身。